马德兴痛批东欧教练水平,国内足坛选帅标准再引争议
国内知名足球评论人马德兴在一次公开访谈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国内足坛引进东欧教练的现象,称这些教练“水平不入流”,只是来“混吃混喝”,并指出领导选帅的标准往往是“要听话”而非能力优先,这一言论迅速在体育圈引发热议,折射出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选帅困境和结构性問題。
背景:东欧教练的涌入与争议
近年来,中国足球在职业联赛和国家队层面频繁引进东欧地区的教练,包括来自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兰等国的教头,这些教练大多以相对低廉的薪资和“务实”的战术风格被俱乐部或足协青睐,但成绩却参差不齐,某中超俱乐部曾聘请一位东欧教练带队,最终仅以保级收场;而国家队在类似选帅中也屡屡未能实现大赛突破。
马德兴在访谈中指出,这些教练在欧洲足坛大多缺乏顶级履历,往往只在二流联赛或青年队任职,其战术理念和管理水平并未经过高水平检验,他举例说,一位曾在中超执教的东欧教练,此前仅在东欧本国联赛中游球队执教,却在中国拿到高薪合同,“这明显是一种投机行为,而非基于足球发展的长远考虑”。
选帅标准:听话优先于能力?
马德兴的批评直指国内足坛的选帅文化——领导层更看重教练的“听话”程度,而非其专业能力,这种标准下,教练往往被期望服从行政指令、避免争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成绩不佳的“替罪羊”,一位匿名足球管理人员透露:“选帅时,领导常强调‘要容易沟通’‘别惹麻烦’,这导致许多有创意但个性鲜明的教练被排除在外。”
这种倾向的背后,是中国足球管理的行政化问题,足协或俱乐部高层往往出于短期政绩或风险规避的考虑,选择“安全”的选项,而非真正适合球队的教练,某国字号球队在选帅时,曾因一名西欧教练要求过多自主权而最终选择了一位更“顺从”的东欧教头,结果球队在大赛中表现乏善可陈。
东欧教练的真实水平与适配性
并非所有东欧教练都如马德兴所言“不入流”,东欧足球曾产出过多名世界级教练,如克罗地足的比利奇和塞尔维亚的安蒂奇,均在中国有过成功经历,近年来涌入的多数东欧教练确实存在履历单薄、适应不足的问题,足球分析师李明认为:“东欧教练的优势在于纪律性和战术执行力,但许多人不了解中国足球的文化和球员特点,导致战术水土不服。”
东欧教练的涌入也反映了中国足球的“性价比”思维,他们的薪资通常低于西欧或南美教练,但俱乐部往往忽略其潜在风险——如语言障碍、管理方式僵化等,一位曾与东欧教练共事的球员表示:“有些教练训练内容陈旧,只会强调体能和防守,缺乏进攻创意,这限制了球员的发展。”
深层问题:中国足球的选帅困境
马德兴的言论掀开了中国足球选帅体系的更大疮疤,长期以来,中国足球在教练选择上缺乏科学性和透明度,往往依赖人脉关系或短期利益驱动,足协的选帅流程多次被曝出“黑箱操作”,例如某次国家队选帅仅通过少数人决策,而未经过专业评估。
这种困境与整个足球管理体系相关,行政干预过多、专业话语权不足,导致选帅偏离足球规律,对比日本和韩国等亚洲邻居,其足协通常建立完善的教练评估机制,优先考虑战术适配性和发展潜力,而非“听话”程度,日本足协在选帅时广泛征求技术委员会意见,并注重教练的青训理念。
球迷与行业的反应
马德兴的批评在球迷中引发两极反应,部分球迷支持其直言,认为中国足球需要更多专业声音;另一部分人则指责其“以偏概全”,忽略了东欧教练的贡献,社交媒体上,话题“选帅标准”一度登上热搜,许多网友吐槽:“领导要的是保姆,不是教练!”
行业内部,一些足球从业者呼吁改革选帅流程,前国脚孙祥表示:“选帅应基于数据分析和长期规划,而非人际关系。”也有俱乐部开始尝试改变,如某中超球队近年引进西欧技术总监,负责教练选拔和评估,初步取得成效。
未来展望:如何打破选帅怪圈?
要解决选帅问题,中国足球需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独立的选帅委员会,吸纳技术专家、退役球员和数据分析师参与决策,避免行政干预,明确选帅标准:注重教练的战术理念、过往成绩和适配性,而非单纯“听话”,加强本土教练培养,减少对外教的过度依赖。
国际足联技术顾问卡洛斯·阿兹佩吉亚曾指出:“中国足球需要的是有vision(愿景)的教练,而非短期工具人。”只有将选帅从“政治任务”回归足球本质,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发展。
马德兴的批评或许尖锐,但却戳中了中国足球的痛处,在追求成绩的路上,唯有专业和透明,才能避免“混吃混喝”的尴尬,让足球回归纯粹。